5月29日,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报道称,多位知情人士确认,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据悉,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也就说,由政府支持的第一支“国家队”即将诞生,固态电池将迎来发展春天。
“动力电池圣杯”——固态电池
在电池赛道,固态电池是一种优点极多,但是研发难度极高的类型。
全固态电池有着“动力电池圣杯”之称,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倍率和循环寿命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理论上能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目前在安全性、续航里程、电池成本等三方面的痛点。
首先是安全性。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使用液态锂电池,液态锂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是可燃的,在发生短路或受到穿刺等情况时,电池有起火的风险。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来传导锂离子,不含易燃易爆的成分,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其次是能量密度,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203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Wh/kg。由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突破300Wh/kg,因此发展固态电池成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
此外,固态电池也有望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目前在一辆电动汽车中,电池系统的成本约占40%,正极材料则占到整块电池成本的40%,而正极材料一般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李峥表示,固态电池可以拓宽正极材料的选择,这便提供了清晰的降本逻辑,未来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实现40%的降幅。
发展全固态锂电池,能够解决当前液态离子电池所面临的能量密度瓶颈和安全隐患,因此成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后续技术。
国内外企业正向布局,蓝海成势
“我们之前确实听说过这一项目,但并不掌握具体信息。”有位列上述六家产业链公司之一的企业相关人士确认了这一消息;另一家同样“入围”的主机厂内部人士则表示,其所在的公司在上述项目的“答辩环节排名第一”。
固态电池国家队势头正好,其实,早在消息爆出之前,这些企业便开始布局。
2023年12月,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致力于解决固态电池的各种工程技术难题,并拥有大量技术储备。
比亚迪已自主研发出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3年实现量产。
去年12月份一汽牵头27家企业成立了央企固态电池创新联合体,进行全固态电池从电芯到整车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布局。
上汽集团多个电池项目正在推进中,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2024年将率先量产。
卫蓝新能源的多款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测试也在全力推进中。
吉利汽车在2024年北京车展推出了基于GEA架构的科技旗舰SUV银河星舰,配备的是神盾固态电池组。
除此之外,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走过试验阶段、将于2026年量产装车的消息;太蓝新能源也宣布成功研发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长安汽车预计到2030年推出包括液态、半固态和固态在内的8款自研电芯;广汽埃安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
随着固态电池领域的逐渐走向商业化,固态电池领域的产业链布局也越来越重要。不可忽视的是固态电池的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例如制程复杂、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安全问题、成本问题等。
原文标题:斥资60亿,政府支持!固态电池的春天来了